道真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作者: 道中
发布于: 2023-05-15 19:35
阅读: 35

(2021—2023年【试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任务与要求,制定道真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统筹规划、规范学校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加强法治意识、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久久为功,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3.坚持立足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学校课程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4.坚持促进学校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要因地制宜,保持开放,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激发学校和教职员工的课程意识,并积极投入到学校课程建设的活动中去,共同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5.坚持基于目标导向。学校课程建设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建设的随意性,既保证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6.坚持求真务实设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育人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四、课程设计

根据新高考、新教材以及教育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学校课程建设的最关键就在于课程的体系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课程在教育教学核心战略领域的价值。着力突出价值引领、体系构建和课程整合。

五、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学校的课程结构。学校课程建设的范围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主,同时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内容。学校课程建设较侧重于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等。

 

现阶段学校课程建设要以学校的资源条件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及学校的办学目标。要逐步形成一种综合化的开发思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来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学校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学科纵深拓展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生活活动类课程、艺术技能类课程、体育健身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德育类课程、入校课程、特色课程等。

开发的主要领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领域,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技能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领域。

学校课程实施的要素,主要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六、开发路径

围绕着立德树人,紧扣“两个体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学校课程建设开发路径。

1.学校课程体系化。课程体系,即学校课程按照门类、层次顺序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是课程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要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要试图把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交往的各方面内容按照课程的要素、规则,以及课程所形成的步骤程序变为课程,实现教育内容“课程化”。设计学校课程体系的步骤,要考虑到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课程管理以及评价等,实现课程结构“体系化”。

2.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校本化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它是指在参照国家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校自身传统及当前校园文化等,所做出的创造性实践。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二次设计和开发。它包括三个要素: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系统整合,师本、生本课程的创生。其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它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必须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落实。

3.校本课程乡土化。利用本土的历史、文化、风光、民俗、政治、经济、地貌等作为课程资源,来设计开发、推进校本课程实施。这些课程资源表现为触手可及、浅显易懂,并不是高深莫测、捉摸不定,呈现灵活的乡土气息,同时为彰显课程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探究,发展指导提供了有力平台。

七、开发程序

学校课程开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成立组织。成立由校长、部门负责人、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学生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审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建设的审议、指导。

2.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审议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学校课程的总目标,制定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自主申报,学校课程审议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八、实施途径

1.落实必修课程。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如果确有需要,可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长,但应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

2.开发选修课程。建设丰富多彩、高质量、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是实现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育人模式的基础,是普通高中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要以因材施教为导向,以“尊重兴趣、开发潜能、实现志向”为目的,以实现学生真正自主选择学习为落脚点,更加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广泛拓展课程资源利用渠道,加快选修课程建设。

3.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4.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1)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图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统筹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资源和条件,为高考综合改革走班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

5.努力完善评价制度。

建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依据有关规定制订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校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作为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规范考试评价要求。校内评价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应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考试成绩合格是毕业的重要依据。考试命题应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九、保障机制

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并提供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加强领导,加大专家支持力度,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建立学校课程审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落实。

2.教研保障。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开发学校课程的环境。

3.师资保障。在落实校本培训的同时,要加强与上级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机构建立联系,形成有力地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要逐步建立起教师共享机制。

4.资源保障。学校要充分挖掘、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鼓励学校与校际之间联合开发学校课程,逐步实现课程共享和课程资源的共享。

5.制度保障。学校要制定包括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职责及激励制度等,保障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6.经费保障。根据课程开发实施需要,合理核定经费投入标准,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配置、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

 

道真中学

2021年12月

推荐文章